感覺統合
感覺統合的創始者珍‧艾爾絲博士(Dr. A. Jean Ayres),在一九五○年代初,開始致力研究與發展於感覺統合理論。最初,她利用這治療理論在學習障礙的小朋友身上。同時,她發現這些孩子在智力上大多是正常的,但是除出現學習困難外,他們更學不會綁鞋帶、而且動作笨拙。後來,這個理論更延伸至其他有神經系統發展問題的小朋友身上,包括智能障礙、自閉症、情緒困擾、多動等不同形式的行為異常。
「大腦」在0-6歲幼童來說,是一部處理感覺的機器。在這時期,幼童全是由各種感覺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他周圍的環境,由此去學習如何對抗地心吸力達至平衡,並作出適當的肢體活動,其間透過不同的感覺刺激去體驗與成長。在這些過程中,幼童可學會如何去適應環境,更因應不同環境的要求去扮演不同的角色,並適當地與他人相處。
運作正常的大腦是擁有優良好傳遞系統。若發現孩子動作笨拙,這可能是孩子大腦反射出現問題。感覺統合(SensoryIntegration)是大腦組織整合感覺訊息,為應付環境需求,做出適應性反應的一個過程。所以基於這理論,只需將大腦未能整合的感覺訊息重整就能達到治療目標。
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系統:
(一)觸覺系統:是最基本、影響力最大的系統。觸覺是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重要的來源,可讓孩子避開或抵抗危險。幼兒期,孩子經由觸覺可以和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,往後可以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。另外觸覺和區辨覺的建立,可以促進小朋友對物體形狀、大小、重量的認識,是往後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石。
(二)前庭系統:它能使孩子感受到地心吸力及身體各種形式的移動與運動。而前庭系統在腦幹部的前庭神經核,能夠經由上行或下行神經網絡及腦幹本身的功能,影響其他的感覺系統。它與眼外肌也有密切的關連,所以對於小朋友視覺及動作的協調有很大的幫助;而前庭系統最重要的功能之一,是對肌肉張力的影響,使小朋友能發展出正常的肌肉張力(尤其是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群)、維持姿勢、產生動作及發展出正確的身體空間概念。此外它會告訴我們個體在環境中的空間關係,使人在身體與情緒上有安全感,也有助於小朋友的心理發展。
(三)本體感覺: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、關節或骨骼等器官而來的訊息,而其對感覺統合最大的功用,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,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,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最主要的途徑。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,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,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;另外,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覺、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,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。同時,因為本體感覺本身有抑制性作用,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體感活動,使活動量太高及過敏的小朋友安靜下來。
而感覺統合的治療原則,就是利用臨床觀察及評估,去分析小朋友在那些方面產生了問題,而針對上述所提三大系統,直接給予各種適當的感覺刺激,或者利用特別設計的活動,間接的給予刺激。感覺與動作之間是有密切的聯系,利用經過設計的活動,來控制各種感覺刺激的輸入,小朋友為了達成既定的目標,自然會整合各種輸入的刺激,做出適當的動作反應。感覺統合理論的提出,使人們不再只著重於運動功能的訓練,而進一步注意到感覺與動作之間的重要關連,而評估的進行、治療活動的設計,都必須經由合格的治療師來進行,才能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